近期,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十大典型案例,商洛市商州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作为全省唯一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案例被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科教动态》刊发,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商州区积极探索村级特聘防疫员体系改革,高效统筹基层畜牧兽医力量,解决多年以来村级动物防疫工作人员老龄化、技术落后、队伍不稳、责任不实等一系列问题,极大提高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公益性服务功能。一是为村级防疫队伍“瘦身”。基于财政资金预算不变,结合辖区养殖分布现状,参考人社部门公益岗报酬标准,采取“一员多村”管理模式,拟定聘用村级特聘防疫员,对拟聘人员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由镇(办)签订聘用协议,提高人均年工资报酬,并落实意外伤害保险和定期慰问制度,大大提高了村级特聘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为聘用人员技术“增高”。把培训课堂搬到了养殖一线,聘请专业人员从自我防护、清洗消杀、疫病症状、疫苗注射、血样采集、样品登记储存等方面逐一进行现场讲解、演示,开展“一对一”业务教学,对区域内村级特聘防疫员开展巡回式教学引导,不掌握不离场,大大提升了每名防疫员的胜任能力。三是为防疫体系管理“壮体”。按照“管选聘、管培训、管待遇”的“三管”模式,确定了村级特聘防疫员十项工作职责,涵盖政策宣传、疫苗注射、疫病监测、台账建立、血样采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业务,按照各自服务区域,夯实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定《村级特聘防疫员考核管理实施方案》,结合日常考核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报酬和下年续聘挂钩,实行一年一聘动态管理。通过严格的考核管理,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四是为动物防疫服务“延肢”。积极探索“联系养殖、联系防疫、联系采样、联系检疫”的“四联”服务模式,选育专业技能较强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组建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防疫员队伍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平台。合作社业务涵盖渔业和蜂业在内的畜牧饲养管理、畜禽废物处理利用、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涉及畜牧专业及其辅助活动。
建立长效机制,稳定一支扎根乡村的特聘队伍。商州区在探索村级特聘防疫员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强化改革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全区动物防疫工作逐步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是把工作责任扛在了“肩上”。通过制定科学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一年一聘动态管理制度,激发防疫员的内生动力,从不想干到想着干,夯实了三级网格化监管责任。二是把目标任务放在了“心上”。村级特聘防疫员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得更紧密,工作落实得更细致,确保动物防疫工作部署步步有回响、件件有着落,成为了政策宣传的实行者、防疫措施的实操者、畜牧服务的主力军、安全生产的监管员。三是把业务拓展拿在了“手上”。村级防疫队伍组团成立专业合作社,特聘防疫员不仅熟悉掌握了基本动物防疫技术,还通过构建的信息平台,互相交流学习,强化对生态养殖理念、科学饲料搭配方式、常见动物疫病的治疗以及畜牧兽医相关法律规定的认识。四是把长足发展落在了“路上”。随着防疫队伍的优化改革与合作社的成立,村级特聘防疫员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实现了从“没事干”到“事干不完”的新跨越。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防疫员能够学习动物疫病的前沿诊断技术与防治方法,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从单纯的防疫工编辑逐步向全能型兽医人才转变。同时也为畜牧兽医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逐步形成了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的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个人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
来源:畜牧渔政科